商务楼底层一角,一扇黄色的门通向地下配电间。物业管理员带着记者弯腰爬下30级台阶。通风口漏进一束阳光,光束里尘粒飘浮。这里有两排配电箱,服务着这幢楼里的照明设备、电脑、电梯……还有一家银行营业部的网上交易系统。物业管理员说:“我负责定期记录数据,发现异常就报修,像做护士;维保电工定期上门检修,他们是医生。”
很多事故与电气设施老化损坏有关。国家规定高压电气设备每2年用金属探伤设备检修一次,对低压电气设备则没提明确要求,但医院、证券业务部、银行营业部等等自己有要求,一旦发生事故,弄不好就损失惨重。于是有企业发现了这个商机,推出第三方维修保养业务。
詹庭杰是提供这种第三方服务的企业的一名高级电工技师,常年跟配电箱打交道。他很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:“配电箱的安全,有时候就等于银行数据的安全,甚至手术室的安全。我们‘电气医生’,可以阻止灾难。”
一半故障祸起“金老鼠”
早上7时,一根直径约10厘米的黑色电缆把商务楼和柴油发电车连接起来,詹庭杰拿鞋底踩踏电缆,感觉着电流的颤动,好像还依稀听到了“嘶嘶”的响声这表示大楼供电已经被临时电源替代,可以开始检修了。
第一个小时。詹庭杰手持一支金属探伤电笔,挨个探入配电箱,用电笔碰触每处角落:“这是检测螺栓有没有松动。一半以上的配电箱故障都是因为螺栓松动,导致电阻失衡。”
第二个小时。他捏着手电筒探看配电箱背后的缝隙,还蹲下身仔细抚摸墙壁角落的泥灰。他解释:“看一下有没有老鼠洞另外一半配电箱故障,是因为老鼠引发了短路。我们管它们叫‘金老鼠’:一只老鼠可能敲掉一个人的饭碗,毁掉一家公司一个月的利润,甚至能把一幢大楼统统弄没啦。”
第三个小时。詹庭杰拽拉着记者后退,同时示意同事重新启动大楼配电箱。一声轰响过后,仪表上各个指针回复到了正常位置。工人按程序把配电箱门关闭,最后发现最外侧一个的门关不严,露了一条缝。“把手的机构件坏了。”詹庭杰跪到地上,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“内六角”扳手,拆下机构件后大卸八块,“我要机油、老虎钳。只要打开锈死的地方就行了。”
检修结束。
拜个师傅也不容易
中午,詹庭杰回到位于斜土路日晖七村的公司应急抢修基地。应急抢修需要24小时日夜倒班,这两排平房既是工作场所,他的宿舍也在其中。宿舍里,写字桌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,一本比电脑还厚的电工技术书。
詹庭杰的师傅是个技术高手。公司总盼着高手带出几个年轻能手。但每次派给他徒弟,过一段时间,就被“退货”。拜师很难,前辈讲究“留一手”。
2001年,詹庭杰通过自修考出了中级技师资格,准备申报高级技师,公司把他介绍给那位高手做徒弟。师傅丢给他一张电路图,叫他单独去维修一个商业广场的配电间。“嗯。”师傅验收时只出了这么一声,詹庭杰暗暗长舒一口气。
除了业务交流,师徒俩并不亲近。詹庭杰只上过师傅家一次,那是代表公司给他家装一台空调。记者好奇,反复问詹庭杰为什么能得到师傅认可,他想了想说:“师傅要求很严,横是横、直是直。”又想了半天,补充道:“和师傅一起出去维修,我总抢先钻到配电箱柜子底下,这样他就不用钻了。”
企业转型员工升级
詹庭杰给保险公司至少打过5个电话,但没有买到一份人寿保险。保险公司好像不喜欢戴安全帽的人。
好在公司对他们不错,每年安排体检,还购置了职工公寓。詹庭杰最看重的是公司的培训机制:2007年建成的员工培训基地,设置有线路、电缆、变电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区域;今年4月又与徐汇区业余大学签约,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(电气自动化工程方向)专业大专班,最早蹬黄鱼车的詹庭杰将跟20多名同事一起,在3年里读完课程,争取拿到学历证书。
詹庭杰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关系密切。1994年他进入恰尔斯公司,那时它做安装工程,包下了上海闹市区八成以上高楼电气设备的安装,近几年转型成了一家以第三方低电压电气检测维修为主业的企业。
企业转型,技术含量和管理的精细度升级,员工也要跟着转型升级。对这一点,詹庭杰的感受很直接,对他,这是一种推动力。他带记者到公司总部的装备仓库去体验,果然很考究:仓库室内湿度低于75%,温度低于25℃;里面,从最一般的绝缘手套到热成像仪、金属探伤车,都有“每一样每一件进出仓库,都要检测。”他拿起一个红色的橡胶绝缘手套,捏住开口,像吹气球一样向里头吹气,“比如,为保证使用安全,手套决不能漏气。”
免责声明:此信息为网上转载,不代表本站观点 |